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
  • 日本学刊网欢迎您!

张季风: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解析战后日本经济周期波动

作者:张季风     时间:2018/4/11 12:04:47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张季风在《日本学刊》2018年第2期发表《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解析战后日本经济周期波动》(全文约3.1万字)。

张季风认为,战后日本出现了16次经济周期波动,较之战前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如周期缩短、周期波动幅度缩小、多种周期形式相重叠、在中周期视角下的扩张期延长与长周期视角下的慢性衰退延长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固定资产频繁更新与设备投资频度加快、技术革命与技术创新迅猛发展以及政府对经济运行的深度干预。

张季风在文章中指出,经济周期波动是一个既古老又现实的问题,也是研究日本宏观经济绕不开的问题。二战前日本曾出现过多次经济危机,战后也屡屡出现经济周期波动。根据日本官方的测定,战后日本共出现了16个经济周期,每个周期长短不一,其演进轨迹也各具特色。整体而言,与战前相比,战后日本经济周期波动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与战前相比,战后的经济周期明显缩短,扩张期长于衰退期

诸多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都已表明,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经济周期都是大略的概数,战后日本的经济周期也是如此。关于战前日本经济周期的研究有很多成果,周期划分方式也多种多样,但以十年一个周期的划分为主流。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战前日本共发生了五次经济危机,分别在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年和1930年,平均相隔九年左右发生一次。

但是,战后以来,日本的经济周期出现了明显缩短的现象。截至目前,战后日本出现的16次经济周期中,第一次周期起始时间不详,第16次周期正处于进行时,因此只能计算第二次至第15次的14个完整周期。在这14个周期中,全周期持续时间最长的是第14次周期,总时长为86个月,即七年零两个月。全周期最短的为第八次周期,持续31个月,即两年零七个月。全周期的平均时长为52.3个月,即四年零四个月,还不足战前的一半。

(二)经济周期的波幅变小,经济危机对社会再生产的冲击及其产生的震荡明显减轻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的七次周期,周期波动性比较强烈。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进入经济稳定增长阶段,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变小,再也没有出现20世纪50、60年代那样的高速增长。1974—1990年度日本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4.2%,最高年份时达6.4%,最低年份时为1.9%,高峰和谷底的差距还比较大。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1990—2013年度的平均经济增长仅为0.9%,2014年度的实际GDP增长率为-0.5%,2015年度和2016年度均为1.2%,2014—2016年度的平均增长率仅为0.6%。如此低的平均增长率,导致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小。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经济增长率对日本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在高速增长时期,周期波动幅度较大;进入低速增长时期,周期波动幅度较小。石油危机以后特别是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慢性衰退,导致其经济周期波动幅度进一步缩小。而且,即便在高速增长期的经济周期波动幅度较大,也因为都处于正增长范围之内,所以对经济的冲击不大,所产生的震荡亦不明显。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进入慢性衰退,经济周期波动幅度越来越小。这一时期日本经历了五次周期波动,但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和震荡都不大。

(三)多种周期形式复合交织,慢性衰退突出

除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周期理论,19世纪中叶以来,还有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时间跨度和类型的经济周期理论,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朱格拉周期、基钦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以及库兹涅茨周期。纵观战后日本的经济周期波动,单用上述某一种周期循环形式已很难予以阐释,因此日本学者提出了所谓“复合循环”概念,即多种周期形式已经复合交织在一起,甚至界线都难以区分。笔者认为,战后前30年的日本经济发展大体相当于长周期中的扩张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下行通道,慢性衰退已持续20多年,截至目前日本经济仍处于这一长周期内。

概言之,战后日本经济,从1945年至2011年,经历了一个康德拉季耶夫(创新)长周期、两个库兹涅茨(建筑)周期、七个朱格拉(设备投资)周期和16个基钦(库存调整)周期,这些长短不一的周期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日本经济之所以陷入长期慢性衰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仅从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来看,总需求在日本经济陷入衰退后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与市场饱和又导致总需求进一步下降;而追赶任务完成后,后发优势完全消失,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总供给能力下降。再加上规制改革滞后、政府经济政策失误以及外部环境恶化等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结果使日本经济至今尚未摆脱长期慢性衰退。

(四)战后日本经济周期波动发生新变化的基本原因

1.固定资产频繁更新与设备投资频度加快

20世纪50年代起,特别是1956年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后,日本的固定资产频繁更新,规模迅速扩大。据日本经济企划厅统计,战后初期至1973年日本共经历了六次设备投资周期,平均每个周期约为四年,与战前的平均十年一个周期相比大大缩短,与战后日本经济周期的平均时长大体相当。

不仅是设备投资的频率决定经济周期的长度,而且设备投资额的增幅还决定了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总体来看,1956—1973年度,日本的设备投资总额也很高,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7.3%。高速度增长的设备投资拉动了经济高速增长,也扩大了这一时期的经济周期波动幅度,高峰与谷底之间形成了很大的振幅。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经济进入稳定增长,1974—1990年的设备投资平均年增长率降至6.0%。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陷入慢性衰退,1991—2015年的设备投资平均年增长率进一步骤降至0.55%。设备投资的减速,导致日本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大大降低,甚至变得微乎其微。

2.技术革命与技术创新迅猛发展

战后日本的技术革命推动信息化和微电子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使耐用消费品更新的周期加快,同时也使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创造出新的需求,持续刺激经济景气。另外,高新技术引起了新的设备投资需求,使固定资产更新周期缩短,导致更高的设备投资率,从而缩短了经济周期的长度。

战后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还推动了日本产业结构的升级。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第二产业持续萎缩,第三产业不断扩大。经济周期的本质是生产领域的工业生产周期,当危机来临时,制造业将首当其冲遭受打击,但不会立刻波及非生产领域,因此第三产业或者说服务业在一国经济结构中比重越大,这种传导就会越迟缓,其结果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自然也会缩小。

3.政府对经济运行的深度干预

从长期视野来看,战后日本政府的各种经济政策和方针,在某种程度上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反危机或反衰退有关。日本政府主要是通过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渠道,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

(1)经济计划

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可能是最重视制定综合经济计划的国家,也是经济计划体系最完善的国家。日本的经济计划大体可分为中长期经济计划和年度计划。这些经济计划虽然不是指令性计划,但对民间企业经营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具有协调社会各利益集团和阶层关系的功能,发挥着减少企业盲目生产、进而降低周期性经济危机冲击强度的作用。

(2)产业政策

战后初期日本政府就曾采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有泽广巳提出的“倾斜生产方式”,解决了煤炭和钢铁短缺的瓶颈问题,使战后复兴得以顺利实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 70年代初,日本政府通过产业政策重点扶持了能带动经济全面发展的以钢铁、石油化工、造船和汽车为主要内容的重化工业,同时使传统工业中的纺织、制丝和采煤等产业有序、缓慢退出。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日本政府又重点扶持了电子计算机、微电子、光学机械和新材料等产业部门。进入21世纪,虽然没有特别明确的产业政策出台,但日本政府积极推动IT产业、机器人、互联网、物联网、健康产业、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的态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3)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二战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直是日本重要的反危机工具。从货币政策来看,日本银行依靠利率政策对货币发行量和总需求水平进行调节。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日本长期采取人为的低利率政策,使企业能够低成本地获得所需的大量资金,从而创造了高速增长的奇迹。80年代中后期的泡沫经济时期,日本经济异常过热,日本政府又提高利率水平,终止了经济过热,避免更大危机的出现。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经济政策上的“急刹车”,使泡沫经济崩溃,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

从财政政策来看,日本主要是通过财政预算和补充预算来调节供需平衡。一般来说,当经济衰退时,政府就会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投入大量的公共投资,大兴土木进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扩大有效需求,延缓危机的到来或缩短危机的时间;当经济景气时,政府则采取紧缩型财政政策,对总需求实行抑制。从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史来看,后者极为少见,基本是前者。特别是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为了刺激经济复苏,日本政府连续不断地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1992—2015年共实施了20多次紧急经济对策,财政支出累计达300多万亿日元。大量的财政投资虽然削弱了经济危机的强度,但也导致日本财政状况不断恶化。

友情链接
您是本站第501090位访客            版权所有 日本学刊杂志社
  • 本刊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
  • 邮政编码:100007
  • 电话:(010)64039045
  • 传真:(010)64014022 64039045
  • 技术服务电话:010-602138985
  •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 邮发代号:8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