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
  • 日本学刊网欢迎您!

高洪:新时代中日关系的核心内涵

作者:高 洪     时间:2020/3/11 22:54:39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高洪在《日本学刊》2020年第1期发表《新时代的中日关系:核心内涵、主要途径》(全文约1.2万字)。

 

高洪认为,在中国领导人从大局出发亲力亲为地推动中日关系改善的新形势下,日本政治领导人意识到以往对抗中国的政策难以为继,两国关系自2014年11月达成“四点原则共识”后始有改善迹象,逐步回到正常轨道。”中日关系的历史走到今天,相向而行已经是大势所趋,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正确认识中国乃至世界新变化,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两国关系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新时代的中日关系”这一提法,正式见诸中国官方话语体系是在2019年春。2019年6月,前往大阪出席G20峰会的习近平主席在会前会见了安倍晋三首相,双方达成“两国关系发展十项共识”,由此开启了作为新时期双边国家关系的崭新提法,舆论界、学术界随之出现了不同语境下与之相关联的表达方式。


一、围绕“新时代的中日关系”概念的对比界定


目前,关于“新时代的中日关系”,大体有三种不同角度的表达语式。第一种表述是“新时代的中日关系”,即按照时间状语加主语的搭配。“新时代”这个时间状语是“中日关系”的关涉对象,重点在于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与日本的国家关系。第二种表述是“中日关系发展的新时代”,从语言结构和逻辑关系讲,“中日关系”作为主语与谓语“发展”相结合,并由助词“的”将前面词组“中日关系发展”为后面中心词组“新时代”构成定语,强调的是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意义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新阶段。第三种表述是“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这是一种既有政治高度,又在修辞结构上相对严谨、完整的逻辑表达,其落脚点仍然是中日两国关系,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中日关系”。其蕴含着现在及今后中日关系同新的历史时期(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适应、相匹配这一特殊要求。所谓“新时代”,既指两国关系发展中不曾经历过的机遇窗口——彼此间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关切不断增多,改善关系、寻求合作共赢的客观需要压倒摩擦对抗,成为矛盾运动的主导方面;同时,也指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斗争加剧,世界上热点频发、更加无序和混乱的激荡变局。此外,科技革命推动下人类文明的各种基础变量飞速发展,也促使两国利益交融日益扩大,中日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经贸投资、财政金融、医疗康养、养老照护、节能环保、旅游观光等广泛领域互利合作空间快速增长,两国携手发展、互利共赢既有实现可能,也有实际需要。

那么,能够“契合”这个新时代的中日关系应当是何种状态,或者说怎样定义“新时代的中日关系”的核心内涵与本质特征呢?笔者认为,“新时代的中日关系”概念既应是对过去原则立场的忠实遵循,也应是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有着深刻的继往开来意义。有鉴于此,深入理解今天的中日关系,既要重温中日建交48年走过的历程,也要从对照和归纳入手,梳理出今天中日关系发展原则共识中新的成分,通过分析其变化成因与发展规律,揭示出核心内涵。


二、以往中日关系的核心内涵是“和平友好”


纵观人类历史,国家关系往往因利益交错呈现出高度复杂的流动状态。不过,学者出于研究的需要,经常将国际关系抽象化、理论化,以突出某些特性。结果是这种简约手段往往导致只强调国际关系的某一个方面。例如,现实主义认为冲突是国家间关系的本质特征,自由主义却强调国际合作,建构主义则主张理想化的安全合作,喜欢鼓吹“安全共同体模式”。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理论与实践中,历来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将其具体转化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中国外交总方针。

具体到中日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按照自己的外交宗旨、根本原则和基本准则,经过“以民促官”的外交努力过程,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审时度势,同日本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并在此后几十年中达成系列双边关系框架。从象征复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到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两步走”,及至第三、第四个政治文件所体现的“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共识表述,其中始终贯穿着1972年实现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原点上确立的基本精神:中日两国要世世代代和平友好,坚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众所周知,中日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并非空泛的宣传口号,其中包含着正确认识过去的历史,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妥善处理矛盾、管控分歧,以睦邻合作精神实现战略互惠等重要的核心内涵,并由此指导中日关系不断克服前进中的阻力和障碍,总体上保持了平稳的正常发展。


三、构建新时代中日关系,“和平友好”应有新意义


在日本,有很多人主张与中国的“和平友好”已经过时,甚至把中国方面主张的“坚持和平友好”歪曲为“用历史问题敲打日本的斗争策略”。而在中国,也有人将“中日和平友好”简单等同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日蜜月期”的状态。两者都暗含着放弃“和平友好”的错误思路,究其缘由,是脱离了两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将中日间的“和平友好”进行了浅表化、庸俗化的误判误解。

发展新时代中日关系的前提是对“和平友好”做出正确解读,是按照两国关系原点与基本精神,为“和平友好”增添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实质性内容。换言之,就是要“从时代潮流与文明高度来定位和思考中日关系。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一个大背景同双边关系问题衔接起来,去考察世界中的中日关系”。同时,“这样的良好定位和愿景也要有实际内涵支撑”。目前,中国学术界不乏主张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和平友好”增添新内涵、赋予新能量的议论,其中姜跃春教授的观点一针见血地触达了问题实质,“中日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这不仅是中日老一代政治家的良好愿望,也是多数普通国民的美好愿景。然而,我们必须看到,随着两国关系交集的增加,相互之间的矛盾与摩擦也随之增多。中日之间单纯友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上世纪70年代中日刚建交后的蜜月期今后不会再来。在未来中日关系发展中,有多领域的合作,但更多的可能是在全球层面的竞争,甚至不时还会出现激烈的对抗……随着中日之间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未来中日关系的友好内涵可能也要复杂一点,不能说简单地碰杯和握手就叫友好,也不可认为有一些摩擦就是不友好。未来的中日关系将是一种多种因素并存的状态,有摩擦,有碰撞,同时还有合作。”简言之,国际环境与两国发展阶段与状况时移事疏,中日两国之间关于“和平友好”也需要有新的理解和作为。可以说,今天的中日和平友好,已经不再是用鲜花、干杯等来代表的浅层符号。不断积累政治互信、开展积极的对话沟通、凝聚起广泛的国际问题共识、探讨可持续安全以及“草根”层面的相互理解,无一不是新形势下中日“和平友好”的组成部分。

   新时代的中日关系已经拉开了历史大幕,将给两国历史进程,乃至世界历史进程带来新的变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中日应当与时俱进,努力构建契合新时代的中日关系。为此,凝聚发展两国关系新的共识,从以下四方面促进发展显得尤为必要。首先,树立起同舟共济、携手创造美好世界的进取意识。其次,继续深化互利合作关系,共同维护正常的国际机制与秩序。再次,在有关历史和台湾问题上重信守诺,不含糊、不懈怠、不倒退;共同担负起新时代的历史责任,求同存异,妥善解决争端问题。最后,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应当推进更为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同时坚持多元共生的文明观,以东方智慧积极寻求精神融合。

   中日关系能否在新时代取得长足的发展,事关人民福祉与国家前途,人们期待着两国逐步积累政治互信,相互秉持真诚友好感情,深化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精神,最终使国家关系趋向稳定成熟,跨越坎坷迈向坦途。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特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及出处)


友情链接
您是本站第501090位访客            版权所有 日本学刊杂志社
  • 本刊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
  • 邮政编码:100007
  • 电话:(010)64039045
  • 传真:(010)64014022 64039045
  • 技术服务电话:010-602138985
  •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 邮发代号:8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