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
  • 日本学刊网欢迎您!

高鹤  [日]谷口洋志:日本非现金化发展的国际比较

作者:高 鹤 [日]谷口洋志     时间:2020/8/6 14:52:00

长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高鹤、日本中央大学经济学部教授谷口洋志在《日本学刊》2020年第3期发表《日本是非现金化发展落后的国家吗?》(全文约3.9万字)

高鹤、谷口洋志认为,日本的非现金化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依据现有不同的定义和计算指标来衡量会有不同的认识。通过深入分析与非现金化发展有关的重要因素会发现,日本并不是流于表象的非现金化落后的国家,并且日本在非现金化发展中面临的安全问题、社会问题以及未来货币政策的选择与实施等,或可为中国进一步发展非现金化提供镜鉴。

(一)基于现有指标体系的日本非现金化评估

关于非现金化程度的衡量,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标准。日本经济产业省、国际结算银行(BIS)和部分经济学者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计算指标,本部分主要基于BIS统计指标和IMF经济学者提出的衡量指标进行国际比较。

首先,依据国际结算银行统计指标。国际结算银行所规定的非现金结算范围包括信用转账、自动转账(或称直接借记)、支票、卡和电子货币支付以及其他结算方式。其中,卡和电子货币支付包括借记功能卡、延期借记功能卡、信用功能卡和电子货币支付。这要比日本经济产业省界定的范围宽泛得多。根据2020年1月最新公布的红皮书统计数据,采用2012—2018年间的五个指标对其25个成员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从非现金支付件数(包括总件数和人均件数)上看,因日本严重缺失近期统计,仅从2012年比较,日本位于中国、韩国和欧美几个主要国家之后,居第8位;人均件数也远低于新加坡、韩国及欧美一些主要国家,列第12位。(2)从不同支付方式下非现金支付件数占比来看,2018年,全部成员国使用最为频繁的非现金支付方式是卡和电子货币,且都以使用借记卡和信用卡为主。日本使用卡和电子货币支付件数所占比重排名第8位;但是,在使用预付电子货币的件数占比上,日本超过新加坡,居首位。此外,日本的信用转账利用率列第12名。(3)从不同支付方式下人均非现金支付件数来看,在全部成员国中,相较于其他支付方式,利用卡和电子货币支付最多,居首位。2018年,日本电子货币支付方式的人均件数继新加坡之后,排名第2,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较大;除去不可获得的数据外,其余支付方式的人均支付件数和人均支付总件数也都非常少。(4)从非现金支付金额(包括支付总额和人均支付额)来看,中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非现金支付总额显著领先,日本和法国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基本在30万亿美元左右。2018年,日本非现金支付总额为29.4万亿美元,在成员国中排名第6位。日本的人均非现金支付金额低于韩国、中国,但比被认为非现金化水平较高的瑞典高一些,排名第13位。(5)从不同支付方式下非现金支付额占比来看,2018年,信用转账支付在绝大多数成员国中均占绝对优势,日本该占比高达89.7%,甚至高于中国和韩国的水平;其次是支票支付,在所有成员国中排名第7位;卡和电子货币的支付金额只占2.3%,且以卡的支付为主。

其次,依据改良后的指标。2019年,IMF的两位学者凯奥纳隆(Tanai Khiaonarong)和哈弗瑞(David Humphrey)在发表的工作论文中指出,使用现金占GDP之比衡量非现金化水平存在诸多缺陷,并提出三个替代计算指标,分别为:指标1,把所有借记卡、信用卡以及电子货币的结算额从家庭最终消费支出中扣除后的余额作为现金使用额,再计算其与家庭最终消费支出的比率;指标2,把通过ATM和银行窗口提取的现金总量作为现金使用额(假设这些提取的现金全部用于支付家庭消费),再求其对家庭最终消费支出的比率;指标3,指标2计算公式的分母更换为现金使用额和非现金使用额(即对现金具有最强替代性的两项支付方式)的总量。其中,指标3是两位学者最为倾向使用的。他们利用指标3进行计算后发现,从2006年到2016年,日本的现金使用占比较之前的各种统计数值大幅下降,几乎和中国、新加坡的水平相当;而且,这样计算得出的日本现金利用率的下降势头非常明显,从2006年的64%下降到2016年的23%,降幅甚至比中国(从54%下降到18%)还显著。也就是说,基于这两位学者的估算,日本的现金利用率很低,换言之,日本的非现金利用率很高。这与之前基于日本国内计算指标进行的国际比较结果大相径庭。

(二)日本非现金化现状的进一步深入辨析

从日本国内的界定和相关解释来看,日本似乎是非现金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通过进一步揭示关于日本非现金化现状的认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深入辨析一些重要影响因素,力求更加客观地看待日本的非现金化水平。

首先,经济产业省的非现金化计算指标存在一定的缺陷。日本经济产业省只把使用预付的电子货币、借记卡和信用卡等支付的金额视为非现金结算额,但根据日本居民的实际支付情况来看,诸多费用都是从关联银行卡中自动扣除,比如水、电、煤气等公共服务费用,但这些未被纳入到非现金支付额中,导致目前日本的非现金化水平被低估。

其次,“现金多”实际只是一种表象。如果仅从日本的现金与GDP之比这一数据来看,日本的确给人一种现金流通社会的印象。但是经过深入分析发现:(1)现金与GDP之比并不能全面反映各国的非现金化走向。计算数值表明,近些年来一些被公认为非现金化水平很高的国家该比率却呈现上升趋势,这显然不能简单理解为与非现金化动向背道而驰;如果以该比值界定非现金化水平的话,其比较结果充其量是“不确定”,因为目前还不存在明确的数值界定标准。(2)存款通货占GDP的比率上升应被视为非现金化的潜在发展空间扩大。存款通货在GDP中的占比远远高于现金在GDP中的占比,日本尤其明显;大多数国家的存款通货与GDP之比均有所上升。如果刨除用比特币和以太币(Ether,以太坊Ethereum的加密货币)等虚拟货币进行的结算和支付,存款通货与GDP之比的上升意味着对现金支付和结算的替代机会更多,这应该被理解为非现金化有所发展的表现。日本的该比率由2013年的98.8%上升到2018年的122.8%,为最高,也是唯一一个存款通货与GDP之比超过100%的国家。(3)货币供应量M1中现金的占比下降也应被视为非现金化发展的表现。就日本而言,仅以现金与GDP之比就断定其非现金化落后的局限性很大,应该看到在M1的增加部分中,存款通货增加的份额更大,而这一关键要素恰恰也应理解为日本非现金化发展的一种表现。(4)现金和存款通货的增加是日本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果。2013年以后日本银行持续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采取公开市场业务,尤其是把基础货币的大幅度增加作为重要的措施之一,货币供应量也随之增加。但在这一过程中,现金的增加远远低于存款通货的增加,也反映出日本社会并不是偏好持有现金的。如果以现金占GDP的比率高且有增加的趋势作为非现金化落后的证据的话,那是对日本现行货币政策不理解的表现。

(三)结论和启示

基于对日本与其他国家非现金化计算指标的比较、深入考察和辨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启示。

第一,日本的非现金化并不落后。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对非现金结算比率的定义和日本学者川野祐司提出的“现金与GDP之比”这两大指标进行计算并进行国际比较的结果,给日本业界乃至国际社会留下了日本在非现金化发展上比较落后的印象。作为日本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大批中国游客在某些社交平台上也会分享在日本短暂停留期间支付的经验,似乎都在提醒赴日时要做好现金支付的准备。但是笔者认为,日本并不是非现金化落后的国家。一方面,衡量非现金化的指标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日本业界现有的指标或多或少存有缺陷和不足,而且受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数据来源比较单一且不完整。已经有学者提出了替代的修正指标,并据此得出日本与一些公认的非现金化发达的国家水平相当接近的结论。尽管这样的修正也并非完美,但是趋于完善。另一方面,对非现金化领域的理解存在遗漏和误区,导致非现金化的真相可能被表象掩盖。

第二,日本的非现金化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首先,衡量非现金化水平还需更加客观合理的界定和计算方法。如前所述,目前没有计算非现金化水平的统一指标,日本业界和IMF学者提出的指标应该说只是探索性的尝试,国际结算银行的统计指标分散且数据不够完整,而且包含的对象仅限于其成员国。因此,迫切需要形成非现金化的指标衡量体系,以便全面客观地计算、比较各国非现金化发展的情况。其次,针对日本非现金化发展的现状,还有必要进行深入考察、全面分析。笔者认为,日本如果要提高非现金化比率,可能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现金使用减少的部分应该被哪种卡的支付所代替,借记卡的使用无疑是大有潜力可挖的领域。日本非现金化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并且处于动态变化中,比如POS和ATM等支付终端功能变化的影响都值得深入追踪。再次,日本近期频繁发生的非现金支付盗刷事件也表明,强化非现金化的风险应对策略和防范措施是日本各界目前最优先考虑的事情,仅仅强调非现金化的方便之处对日本社会而言并不是明智之举。

第三,对中国非现金化发展的启示。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线上购物等的推动,中国在非现金化领域的发展迅猛。电子银行被广泛应用,以支付宝、微信、银联在线、财付通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线上非现金支付仿佛一夜之间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无论是通过现有指标的计算还是鲜活的体验都表明,中国是一个非现金化比较发达的国家,但日本非现金化的发展仍然可以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启示。首当其冲的就是金融安全问题。日本目前已经被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安全保障问题所困扰,并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虽然走在前列,但个人信息泄露、数据滥用现象也有发生,多家平台企业竞争可能导致失败者退出市场而给消费者带来损失。中国要注意以保障支付安全为第一要务,除了政府部门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健全法律规范,还需要提供支付服务的企业进一步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强化安全体系保障。其次,非现金化的发展依然面临桎梏。当今社会,非现金化问题愈发受到关注,非现金化尚未触及的领域、地区和年龄层等的状况同样不能忽视。在数字社会里依然存在没有被数字化的部门和群体,这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问题。日本政府认识到,以推进非现金化为目标,同时也要结合日本的文化背景和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寻求应对“数字鸿沟”的有效措施。这也是摆在中国非现金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再次,要重视非现金化对实施货币政策的影响。非现金支付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现金支付,而现金支付不稳定会使货币乘数变得让人捉摸不定,从而加大进一步实施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最后还有一点值得关注,最近国际结算银行的讨论中指出,虽然各国利用各种卡表现出的非现金化在发展,但是全社会仍然对现金有根深蒂固的需求,比如在被认为非现金化比较发达的瑞典,各种卡的支付额的确很高,但是其增长速度在下降或者说已经达到了顶峰。如何把握非现金化的发展进程还值得继续探索。


友情链接
您是本站第501090位访客            版权所有 日本学刊杂志社
  • 本刊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
  • 邮政编码:100007
  • 电话:(010)64039045
  • 传真:(010)64014022 64039045
  • 技术服务电话:010-602138985
  •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 邮发代号:8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