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
  • 日本学刊网欢迎您!

张光新、徐万胜:日本强化与印度军事合作的动因

作者:张光新 徐万胜     时间:2018/2/6 15:05:26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讲师张光新、同校教授徐万胜在《日本学刊》2018年第1期发表《日本强化与印度军事合作问题探析》(全文约1.9万字)。

 文章认为:日本出于本国地缘战略、能源供应路线安全、东北亚地区主导权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等多方面因素考虑,积极推动日印两国军事合作向前迈进。日印军事合作尽管尚未达到战略同盟级别,但在军官互访、联合军演、军售等方面都日趋深化,这种合作趋势对中国产生的压力值得警惕。

近年来,在共同利益驱动下,日印两国关系发展迅猛,在政治互信、经济贸易、军事安全以及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展开了积极互动。两国高层交流频繁,实现互动机制化,双边关系定位不断提升,由“面向21世纪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成为“特别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在贸易金融、能源开发、政府开发援助(ODA)等方面,两国签订了合作协议,双边贸易额快速攀升,日本对印度直接投资以及贷款数额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两国也不断加强军事合作,签订了一系列旨在进一步强化军事合作的协议。两国启动了防务部门与外交部门“2 2”副部长级会晤机制,两国海军进行反海盗、护航联合训练并就军事装备合作展开磋商,在联合国维和、情报共享方面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态势。日印两国不断接近、军事合作关系日趋亲密的势头,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军事合作是否积极有效取决于国家关系的密切程度,而密切程度又取决于两国是否具有相近的国家利益和战略取向。两国关系越密切,两国军事合作领域就可能越多,合作层次也就越高。进入21世纪,日本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强化与印度的军事合作,具体表现在与印度政府、军队开展高层访问和签订协议,拉拢印度参加双边、多边联合演习以及向印度出售武器装备等方面。日印两国军事合作关系取得了迅猛发展,由过去的相对松散发展为当前的相当紧密,由过去的潜在进行发展为当前的公开推进,无论是质还是量,和过去相比都已不可同日而语。究其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拉拢印度牵制中国快速崛起

  中国军事力量的迅速崛起,一定程度上是促使日本强化与印度军事合作、构建所谓“印太海洋同盟”的最大外部推力。中国渐趋有力的外交态势、在国际社会话语权以及中国军队软硬实力的增强,让日印两国感到明显的压迫感。中国的海上实力不断增强,海军建设日新月异,高战力军舰接连列装,海军突破第一岛链进入太平洋,中国海洋战略对日本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位于中国另一方向的印度洋大国印度自然成为日本积极拉拢的重要国家。此外,中国积极参加多边联合军事演习等活动也间接推动了日印军事合作,日本在所谓“军事威胁论”支撑下,通过联合印度共同牵制中国。无论是双边还是多边场合,日本经常提出如何在南海和印度洋地区遏制中国的“军事扩张”议题,强调印度、澳大利亚等“国际社会要团结一致”,在强化海洋安全合作尤其是军事合作方面达成共识。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把中国视为假想敌,把中国的和平崛起视为一种威胁、一种挑战,两国间还存在如东海油气田划界、钓鱼岛争端等利益冲突。日本从亚太地缘战略出发,把应对中国崛起作为国家战略之一。对于同处东亚地区的日本而言,中国的崛起意味着日本自身的相对弱小。面对中国的强势崛起,日本的态度不再是牵制而是更加直接的围堵和遏制。在日本看来,寻找能够一同围堵、遏制中国的伙伴是其实现日本国家战略的途径之一。2000年,日本首相森喜朗在新德里发表讲话:“日印关系从地图上看一目了然,战略上也很重要,日本希望在国际政治、安全保障上与印度紧密合作。”日本“购岛”闹剧发生后,中日两国领土争端有激化趋势,两国围绕钓鱼岛的主权宣示行动逐渐升级,日本迫切希望得到外部力量的支持。印度同为中国邻国,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并长期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与印度联手共同制衡中国符合日本利益。从目前来看,日印两国对于东亚地区的共同目标是形成多极世界中的多极亚洲格局,即日印中三国均势,防止中国在亚洲形成单极霸权。

  日本前驻印大使平林博对于日印两国强化战略合作关系直言不讳:“从战略和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印度与日本是两个互为倚重的国家。如果你们看世界地图特别是亚洲地图就不言自明,中国夹在日本和印度中间,作为本地区两个成熟的民主政体,不仅是而且应该是平衡亚洲安全的稳定因素。”日印两国具有相似的对华进行围堵、遏制的战略取向,如何发展经贸关系,加强双边安全合作尤其是海上安全合作,以应对强势崛起的中国,既是双方最关心的地缘战略议题,也是日印之间最大的利益公约数。

  (二)谋求进一步介入南海争端

  日本一向十分重视南海。南海地区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油气和矿物资源,作为资源十分匮乏的岛国,日本积极谋求获得该地区的资源。南海还是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咽喉,出于保障南海这一段海上航线安全的考虑,日本选择直接介入南海问题,为本国的海上航行提供保障。

日本从中国与南海周边诸多国家存在领土争端这一点入手,希望通过插手南海事务牵制中国。特别是近些年,由于中国不断加大在南海的维权力度,日本担心中国完全控制南海这一重要的战略咽喉,威胁到自己的利益,所以更加急切地想要插手南海事务。

  而几乎与此同时,印度也开始加大对东盟事务的关注。对印度来说,在后冷战时代展开与东盟安全合作是其“东向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发挥大国作用的具体支撑。印度力求凸显其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多次主动提议与东盟国家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军事人员交流、互换装备、军舰互访等活动并得到后者积极响应。如今,南海已经成为印度莫迪政府“东进政策”题中之义,印度也担心中国海军力量会拓展到其传统势力范围印度洋。在中印边界问题未决的情况下,印度深化同东盟国家政治、经济与军事关系,助力日本介入南海争端,目的正是制衡中国并积累战略优势,在南海问题未来发展过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对日本而言,印度对东盟问题的参与与自身的南海政策不谋而合。两国都十分重视与东盟国家合作,包括反海盗联合训练等军事合作,也都关注南海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日本积极支持“印太”(Indo-Pacific)概念的使用,支持印度“东进”,鼓励印度介入中国东海、南海争端。日本加强与印度合作特别是军事方面的合作,能够增加其与中国围绕领土等问题谈判的筹码。军演、军售等不仅拉近了日印两国的军事合作关系,并演化为“对冲”中国崛起的手段,成为日本“南下”与印度“东进”互惠互利的重要方式。

  (三)确保印度洋航线安全

  日本一直希望把日印军事合作关系纳入到从东海、南海到印度洋再到波斯湾的广阔海上通道的战略防御中。近年来,为保障海上运输线安全,日印两国频繁进行护航军事演习。

日本是能源消费大国。其能源大部分来自波斯湾沿岸,如果在印度洋的海上航线受到威胁,日本经济将受到沉重打击。印度是印度洋沿岸海军力量最强大的国家,从确保能源的海上运输安全出发,日本十分希望并切实需要与印度搞好关系,加强合作。日本《防卫计划大纲》里多次提到,要“强化同在确保从非洲、中东到东亚的海上交通安全等方面有共同利害关系的以印度为首的相关各国的合作”。日本前驻印度大使榎泰邦曾说过,印度洋对日本的能源安全很重要。从波斯湾到马六甲海峡的航道十分繁忙。印度海军作为在这一带唯一可靠的海军,日本期待它能够保证航道安全。为了海事安全,日印需要相互信任。日本强化与印度的军事合作,支持印度向西太平洋方向扩张以换取印度支持自己向印度洋扩张,就是为了确保自己海上生命线的安全。而且,日本希望在国际社会发挥“大国作用”,与印度强化合作更便于其介入南亚地区事务并持续施加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印度洋航线的安全。

    此外,日本希望以打击海盗为由说服印度提供基地,以实现在印度洋拥有海外军事基地的图谋。在打击索马里海盗方面,与印度加强合作可以方便日本海上自卫队舰艇在驶往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以及返航途中寄泊于印度科钦,在信息共享以及舆论宣传方面对日本也有利。在反恐方面,日本长期以来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紧跟美国步伐,也担心受到美国的牵连遭受恐怖主义袭击。日本与印度加强反恐合作,可以保护在印度的日本企业和日本人的安全,尤其是 9·11”事件发生以后。尽管日本最初参与反恐是出于响应美国的号召,但在它看来这样做在促进日美两国战略关系的同时,也能够一定程度维护自身安全并塑造国际反恐良好形象。

  (四)美国因素

  美日同盟关系自不必说,美印两国也存在相当密切的军事联系。美国十分重视印度能够发挥的潜在作用,认为印度在亚洲舞台上是一个能够加强力量平衡的大国,希望继日本之后印度能够成为其遏制中国崛起的另一方向的支点。日印两国是遏制迅速崛起的中国并护持美国全球霸权地位、保持美国对亚洲影响力与控制力的得力助手。加强美日、美印以及美日印互动是达成围堵中国目的的必由之路。

  日本积极强化与印度军事合作的背后隐藏着重要的美国因素。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外交政策一直以日美同盟为轴心,日本对印度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受美国对印政策和美印关系的影响。印度核试验后,日本响应美国号召对印度实施严厉经济制裁就是例证。进入21世纪,美印关系出现转机后,日本立即改变了对印态度,两国关系随之转暖。美国抓住日印两国对于中国崛起存在顾虑与担忧的心理,欲借两国牵制中国,消除中国崛起带来的潜在挑战,阻止中国在亚太地区国际影响力的拓展。在美国的推动下,2007年美日澳印四国战略对话机制建立;同年4月,美日印三国举行了首次联合军演;5月,美日澳印四国进行了第一轮四国战略对话;9月,美日澳印和新加坡五国又在孟加拉湾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这一系列举动被认为是在构建亚洲版的北约,侧面反映出美国在日印两国逐渐加强的军事合作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2011年,由于遭遇地震、海啸及其引发的核泄漏,日本没能参加美印两国的“马拉巴尔”军事演习,但是,美日印三边联合军事演习已经逐步走向常态化。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日印两国的军事合作从无到有再到多边联合演习,并朝着双边联合演习发展,其中美国发挥着主导作用。

此外,日本和印度两国屡屡插手南海问题,背后很大程度上也是得到了美国授意。自20117月美国国务卿在第17届东盟地区论坛上公开表示南海问题事关美国国家利益以来,日印两国便通过各种方式将南海问题复杂化,提升了南海问题的国际化程度。自2005年美国国防部一份名为《亚洲的能源安全》的报告臆造出中国“珍珠链”战略这一概念后,日本、印度等国家便紧跟美国步伐炒作,宣称中国为保护能源安全以及服务更高层次的安全目标一直在积极打造“珍珠链”战略,从中东地区至南海一路发展战略关系。中国被塑造成美国对外战略的新敌人,美国欲将日、印都拉入遏制中国的军事同盟,日、印等国成为美国跟班。美国认为,印度洋将成为世界的战略重心,控制了印度洋就可以控制几乎整个欧亚地区,包括中国。破解中国所谓“珍珠链”战略的最后关键就在南海,这是美国煽动南海周边相关国家以及日、印等域外大国向中国施压、谴责中国合理合法的岛礁建设以及派遣军事力量巡航南海的原因之一。美日印三边安全合作步伐加快,呈现出向机制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日本一方面依托美国,另一方面拉拢印度,在美日印三边框架中发挥着连接、协调作用,意欲成为亚太地区地缘安全格局中的“次轴心”。

(五)恢复正常国家地位

  日本积极强化日印两国军事合作,还有其他政治、外交方面的考虑。日本通过与印度展开军舰互访、联合演习等军事方面的合作,可以谋求更大范围的海外军事行动。与印度拓展在安全领域的合作,日本可以尽可能多地发挥自身军事能动性,加快摆脱“非正常国家”身份的步伐。同时,与印度加强军事方面的合作,可以提高日本自卫队的国际军事影响力,推动自卫队的军事外向化进程,提升日本世界军事大国的形象和地位。日本一直在谋求成为政治大国,摆脱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阴影,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对日本来说是其摆脱“非正常国家”身份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对于日本的政治和军事野心,许多亚洲国家表示深深的忧虑,但是印度过去没有被日本侵略和殖民的历史,因此能够和日本成为亲密政治“盟友”。日本认识到,仅由一个国家来推动联合国改革并实现自己“入常”的愿望是十分困难的。在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方面,日本有意与印度等国家联合,以集团形式向常任理事国席位发起冲锋。日本认为,中国是其“入常”的巨大阻力之一,选择与印度等国联合,可以增加中国反对其“入常”的顾虑。印度作为南亚首屈一指的大国,也迫切希望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与印度加强军事合作可以强化日印关系发展,增强日印两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能对两国“入常”起到推动的作用。

  日印军事合作正在不断向前推进,这一合作涵盖内容广,影响对象多,不只日印两国自身会因此得利或招损,还会对中国及其他周边国家和地区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首先,日本积极推动与印度的军事合作有其合理逻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达到其遏制中国的目的,印度确实也对中国抱有怀疑和戒备心理。日本强化与印度军事合作起到了进一步确保两国在印度洋、南海航线安全的作用,提升了日本在印度洋以及印度在太平洋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两国在军事上的实质性动作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日印两国都是亚洲的重要国家,大张旗鼓的军事动作必将引起周边国家如巴基斯坦等对印度洋航线十分重视的国家的警惕,这些国家因此采取的应对措施,尤其是反制性和警戒性的军事动作,也将反过来对日印两国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对于中国来说,印度洋与南海的海上交通路线十分重要。中国海军的远洋化步伐起步较晚,在这条海洋要道上的影响力还较弱,面对日本与占有地理优势的印度联合,中国的印度洋、南海航线安全面临潜在的巨大压力。不仅仅是中国,日印两国军事合作关系的加强会使得周边国家感到安全受到威胁,进而被迫采取应对措施,从而使这一地区极有可能陷入军备竞赛的恶性循环之中。印度洋航线关乎自身利益的国家大概都会对日印两国的军事合作采取戒备态度,由此形成“安全困境”。

  在日本的积极推动和印度的默契配合下,未来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必然会进一步增强,军事合作关系也会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日本有意在政治上与印度联合对抗中国,在经济上希望把印度作为中国的替代市场,但实现这一目标阻碍重重。而印度重视发展同中国的经济关系,不会轻易屈从日本的战略设计,更不会甘心成为日本遏制中国的“工具”和牵制中国的“棋子”。同时,日印两国在身份认同、战略思想、外交方针、国家目标等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与分歧。这些因素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日印两国军事合作进程的速度、深度以及广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特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及出处。)

友情链接
您是本站第501090位访客            版权所有 日本学刊杂志社
  • 本刊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
  • 邮政编码:100007
  • 电话:(010)64039045
  • 传真:(010)64014022 64039045
  • 技术服务电话:010-602138985
  •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 邮发代号:8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