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
  • 日本学刊网欢迎您!
日本政治与社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作者:日本学刊     时间:2016/12/5 13:22:25

 2016年12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在北京召开“日本政治与社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洛阳外国语学院、日本上智大学、一桥大学、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后藤·安田纪念东京都市研究所、日本综合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以及朝日新闻社、日本经济新闻社的专家、学者,围绕如下四个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第一主题,日本社会结构与阶层。学者们指出,战后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国民收人水平的整体提高,日本呈现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收入分配相对平等的主要特征,“一亿国民皆中流”的意识已根植于整个日本社会。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的基尼系数出现较大幅度提高,国际组织报告指出,日本的相对贫困率已位居该组织成员国最高水平的行列。伴随经济长期的低迷,社会差距扩大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当今,“差距社会”这一用语越来越多地出现于日本媒体,甚至“贫困”问题也愈来愈多地被提及。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出生的所谓“新中间层”,正在出现“上流”与“下流”的两极分化,而年轻一代正在源源不断加入的“下流社会”。日本的社会结构和阶层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差距的扩大、新中间层的“上流”与“下流”的两极分化,有可能引发各种社会摩擦和问题,也将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伴随经济长期低迷,日本社会差距拉大的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社会矛盾将给政治、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第二主题,日本社会思潮与运动。学者们指出,社会思潮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国内生活及对外关系中突出矛盾的集中反映,是观察国民情绪与思想动态的风向标。内容、形式各异的社会运动,则是考察各种社会思潮影响的最佳素材。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社会思潮出现很大变化,和平主义高潮的回落与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构成这一过程的主要特征。结合对日本社会运动特征的梳理,深入解析日本社会思潮,既为客观把握日本当前形势所必需,也是准确判断其未来走向的重要基础。


        第三主题,日本政治过程与决策。学者们指出,根据政治学经典理论,政治过程是由政治行为者在政治系统的输入与输出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互动行为构成的,实际是为权力而进行的博弈与斗争。影响政治过程最重要的行为者实际上是政党和政府,其形式有选举、立法、司法、行政、决策、暴力、鼓动、游说、教化和咨询等政治活动,内容包括国家的政治生活规范、政治结构、权力配置、政治机制运行模式、政治行为者状况等,而决策过程又是其中颇受关注并难以知晓的黑箱部分。进入21世纪后,政治及决策过程(尤其是安倍政府及自民党主导下的)作为“内核驱动”部分 ,对日本国家战略走向及对外关系产生越来越大的战略性、内在性、主动性和系统性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及政策研究领域亟需面对并解明的重大现实课题。


       第四主题,日本行政制度与改革。学者们指出,日本行政制度及文官体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极其重要一环,曾对日本高速经济发展及社会治理起到良性推动作用,但泡沫经济破灭以及进入后冷战时代后,制度(包括中央、央地及地方层次以及政官财关系等)的疲劳及非适应性日益明显,引发了从桥本行改到安倍政改的连续改革进程。这种进程仍在持续,并对日本国家政治生活包括安倍治国理政的“安倍路线”以及日本发展走向发生综合性的、无处不在的影响。对日本行政制度及其改革进行综合系统的评估,将有利于我们从日本内部(尤其治理体系的中核部分)理解日本国家的治理、改革和发展,对判断日本中长期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日关系也日益超出单纯的双边关系范畴,融入多边关系网络之中,对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产生重大影响。中日关系在合作、相互依赖与竞争、摩擦并存的“两面性”状况中发展,两国加强在政治与社会文化领域的交流、切实深化相互了解、增进相互理解变得愈发重要。在当前中日关系形势下举办此次会议,中日学界精英围绕日本政治社会文化主要议题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可望为增进两国相互理解、促进中日关系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友情链接
您是本站第501090位访客            版权所有 日本学刊杂志社
  • 本刊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
  • 邮政编码:100007
  • 电话:(010)64039045
  • 传真:(010)64014022 64039045
  • 技术服务电话:010-602138985
  •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 邮发代号:80-437